日前,“大道康庄——人民网全媒体调研行”黑龙江采访团来到牡丹江市满族刺绣渤海靺鞨绣传习基地,见到了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非物质文化遗产满族刺绣第四代传承人孙艳玲。
满族刺绣是满族祖先传承1300多年历史的手工刺绣技艺。除了多种技法外,“鸡爪针”是满绣独有的针法。随着刺绣技艺的日渐成熟,孙艳玲在长期的实践摸索中利用柞蚕丝的特性,将“鸡爪针”改良为“三角针”,经多层叠加、丝丝并股、分层掺色,形成交错的线条和丰富的色层。孙艳玲说,从她6岁跟随姥姥学习满绣算起,这已经是她从事这行的第36个年头了。
传习基地中,琳琅满目的刺绣作品让人应接不暇,安宁恬静的雪乡、波光粼粼的镜泊湖、迎风傲立的雪松、憨态可掬的大熊猫,绣娘们灵巧的双手让一幅幅刺绣作品跃然于绣布之上。孙艳玲告诉记者,一般最终的成品刺绣要铺4到8层的绣工,熟练的绣娘一天也只能完成仅手掌大小的刺绣工作。
满族刺绣具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但经过时代的变迁,人民的生活环境、经济收入、生活习俗、文化品位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绣品有些内容和题材逐渐显得陈旧过时,因此绣品的题材和艺术风格必须随时代的发展而更新。“作为非遗项目的产品,应同任何事物一样,都不能墨守成规,必须与时俱进。”孙艳玲说,一方面要增加满绣产品品种和型制,解决满族刺绣长期存在的“老三样”、同质化、千头一面的难题,另一方面要在产品的题材和内容上与时俱进。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世界性的课题,每个国家对于非遗的保护工作都有其独特的见解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