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薯妹妹”黄晓艳:回乡创造诗和远方

   2021-11-12 180
核心提示:  正值第二季红薯栽种的季节,在四川资阳市安岳县城北乡的红薯种植基地,黄晓艳带领50多名工人扦插薯苗。看着田里一派热火朝天

  正值第二季红薯栽种的季节,在四川资阳市安岳县城北乡的红薯种植基地,黄晓艳带领50多名工人扦插薯苗。看着田里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有村民感叹:“以前的红薯是‘救济粮’,现在的红薯就是我们的‘摇钱树’!”

  黄晓艳评价自己打小就“天不怕、地不怕,个子小、能量大”,在她的带动下,当地12个乡镇4000多户农民通过种植红薯增收致富。这名80后青年帮助推动周礼镇成为名副其实的“粉条之乡”,也为“安岳红薯”扩大知名度出了一分力。

  很多人闻到淀粉、粉条加工作坊的味儿就想躲出去,但黄晓艳是在这个味道里长大的。从爷爷那辈儿起,家里就在种红薯,她说自己有“红薯基因”,13岁就开始帮父母收购红薯。

  自小耳濡目染,她练就了一手“识薯”的好本事。选货时,只要一眼扫过,单从红薯外观,她就能判断出大致的产地、品质与价格,知道如何讨价还价,也知道如何找到各乡镇最大的红薯供应商。

  “我们农村孩子最大的梦想,就是走出农村。”黄晓艳逐渐长大,城市与远方比土地和红薯更有吸引力。17岁时,她来到成都,城市的繁华让她惊讶:“人还可以在这么好的环境里居住!”

  黄晓艳希望有一天,村里人也都能过上这种生活。她开始思考,要想在城市立足,还是要靠最熟悉的红薯,“意识到这辈子可能都会和红薯打交道,我便花了大把时间去‘学习’它”。

  1999年,黄晓艳随父亲到广元市从事红薯淀粉生意。一次,一个老客户打电话给她说,收到的红薯淀粉产品里掺杂了其他粉末。后经调查,她发现问题出在原材料上。虽然损失巨大,但是黄晓艳当即主动给客户退了款。

  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原料逐渐供不应求,红薯粉质参差不齐等问题日益凸显,这次“掺假”事件就像一个导火索,点燃黄晓艳一个想法:“为何不自己种植?这样整个产业链都看得见。”

  “兜兜转转才发现,我的根还在农村,我所有的热情和希望也在农村。”2013年,黄晓艳决定回老家周礼镇,学做一名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从源头把关打造自己的“拳头产品”。

  当时,各村户虽然成片地栽种红薯,但是品质、产量并不乐观,这都归因于老化的品种和不够科学的种植方法。为改变现状,黄晓艳去农业大学学技术、去农科院了解新品种……文化程度不高的。

 
标签: 政策新规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申请链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