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峡谷里的“背包队”再出发

   2021-11-12 250
核心提示:  47岁的和志才挎着一个洗得发白的包,攀爬在约50厘米宽的山间小路上,这条小路通往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县李子坪村。11

  47岁的和志才挎着一个洗得发白的包,攀爬在约50厘米宽的山间小路上,这条小路通往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县李子坪村。11月8日的兰坪气温微凉,没多久,和志才已微微出汗。

  3年前和志才还是兰坪县委610办专职副主任时,这个包就跟着他,陪他走过兰坪县的8个乡镇、103个村委会。怒江州98%以上的面积是高山峡谷,兰坪县的不少村落便隐于群山深处,不通车的地方只能徒步,“大概走了1500公里吧”,他估摸。

  这条山路他之前走过6次,此前多是为了动员村民搬迁,包里除了水、风油精,还时常装着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文件等,此外还得额外背着被褥以便长时间驻村。当时与和志才一起的,还有分散在怒江州各地的1000多名干部。他们背着行囊,深入一个个不通公路的偏远贫困村,组织扶贫搬迁等工作,因此又被称为“背包工作队”。

  这次,和志才一行9人则是去处理李子坪村民搬迁后留下的危房。如今已是兰坪县政法委二级主任科员的和志才依然背着那个背包,里面已没了易地扶贫搬迁的文件,却又装进了新的责任与使命。

  走在相同的路上,和志才的心境却完全不同。他举着手机向记者介绍山中的阳光、植物和鸟鸣,“心情轻松很多”。而此前进村时,他常常“心里没底儿”,满脑子想的是“该如何做村民的思想工作”“怎么劝说村民搬迁”等。

  怒江州是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的典型代表。脱贫攻坚战打响后,怒江州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头号战役”来抓,推动10万贫困群众搬迁下山,破解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发展困境。为此,2018年,兰坪县兔峨乡成立了怒江州支“背包工作队”,队员有的已60多岁,有的是刚参加工作的青年,来自金融、政法等不同岗位,一般至少会一种少数民族语言。

  和志才是白族人,也是土生土长的兰坪人,于2018年抽调至兔峨乡“背包工作队”。但在加入该队之前,他并不熟悉澜沧江两岸的山区。车开不到的地方,队员就背着行囊徒步上山,最远的时候和志才曾连续走了4个多小时,有时一脚踩空就跌下了山,“特别是晚上爬山时,摔下去摸不着路”。有人被摔得骨折,也有人在进村的路上遭遇车祸殉职。

  时任兔峨乡乡长李胜兵记得,有次刚进入一个村时,“村里连人都找不到”,因为村民早出晚归去田里忙活儿或去周边打零工。即便家里有人,也经常吃“闭门羹。

 
标签: 政策新规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申请链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