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引起广泛关注的“父亲陪9岁女童练摊遭围殴”事件,北京西城区政府已成立多部门参与的联合调查组,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加,核实调查有关情况。城管方面则表示双方都有责任,全面核实情况后会依法处理。(7月28日《新京报》)
城管与小贩之间的冲突,似乎总能成为焦点话题。然就此事来说,一个奇怪的现象是:调查还在进行之中,各种传言还未得到证明,但相关各方就已急不可耐地表明立场,得出了各自的结论。
因为涉及未成年人,又有“利用暑假进行社会实践”的情节,舆论给予这对父女极大的同情。有论者说,“城管扼杀了孩子的‘好作业’”,更有媒体评论称“偌大城市应当容得下小学生练摊”,不约而同地对城管进行了尖锐批评。政府方面也不甘示弱,“北京西城”官方微博称,“小编对发生这样的事深为遗憾。对用未成年的孩子制造社会事件,炒作所谓更认为应该予以谴责。”言外之意,这起事件乃是一场“预谋”,城管躺着中枪了。
此前有消息称,孩子父亲事先串通媒体炮制了这起冲突。从理论上说,这种可能性并不能排除,但需要事实的支撑。政府官方微博作为权威信息的发布平台,随意拿未经证实的坊间传闻说事,不仅有损自身公信力,也容易使事件扩大化。假如政府有证据证明当事人“炒作”,那又何须核实调查,这岂不自相矛盾?
同样道理,“小学生练摊”很有社会认同感,但我并不认为这是判断这起事件是非对错的标准。政府方面表示,当时这名女孩在占道经营,也有自称目击者的网友发微博称,“看到当事人拒绝执法人员的撤摊要求,辱骂还试图踹车门,其9岁女儿踢打执法人员”。这些细节是否属实,需进一步证实。换言之,城管的形象固然不佳,暴力执法也时有发生,但这并不意味着“小学生练摊”具有天然的道德优势。
一些媒体对摆摊父女的关注和声援,固然是为了表达对弱者的同情和对强者的愤慨,但却预设了一个“只要发生冲突,一定是城管不对”的错误前提,政府部门把矛头指向女孩的父亲,意在维护自身形象,但所用的方法不是用事实说话,而是刻意制造一种“阴谋论”的氛围。看似各有各的诉求,其实殊途同归,都是为了争取舆论的支持。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而真相又往往一时难以获得的时代,几乎所有人都认识到舆论的重要性。小闹小处理,大闹大处理,舆论支持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