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莫让室友变成亲密的陌生人

   2021-11-11 160
核心提示:  “你最好的朋友来自哪个阶段?”面对这个问题,在受访的100余名大学生里,却有超过80%都回答是“中学同学”。“毕业以后,你

  “你最好的朋友来自哪个阶段?”面对这个问题,在受访的100余名大学生里,却有超过80%都回答是“中学同学”。“毕业以后,你还会和大学的室友联系吗?”“也许会,出于功利的目的。”在上海一所大学读大四的夏黎想了想说,“但更多的可能不会。毕竟大学4年,和寝室同学从来都称不上真正的朋友,大家应该也会心照不宣地不再联络了。”(3月25日《 中国青年报 》)

  曾几何时,“一起同过窗”被认为是几大最铁关系之一。然而,悄然间,大学室友之间却没有了“恰同学少年”的意气风发,不见了“卧谈会”上的彻夜长谈,取而代之的却是“感谢室友不杀之恩”的唏嘘与感慨,大学的室友仿佛变成了“亲密的陌生人”。

  大学生室友关系的变化当今是社会阶层出现、社会分层问题突出的必然。假如时光能倒退十几年,我们会发现,那时的大学室友关系相对比较和睦,同学彼此间习惯按照年龄排位相称,于是“老大”、“老二”甚至“老九”、“老十”的称呼代替了姓名, 室友之间多是亲如兄弟姐妹。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变迁,整个中国社会出现了不同的社会阶层,各阶层间由于经济基础、教育条件、社会经历等等因素的不同,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个体性差异变得更加明显,再加上在计划生育政策背景下,独生子女大量出现,成为在校大学生的主要组成部分,使得大学生个体自身的“个性”更加鲜明,最终在室友之间由于个性不同、生活习惯差异而引发激烈的冲突,甚至出现了“复旦投毒案”这样极端的案例。

  过于强调主张权利,选择性地回避义务在人群中普遍性存在,大学校园不仅无法独善其身,并且由于年轻群体的心理特点,这种情况表现的更加突出,进一步加剧了人际关系的冲突程度。随着社会整体民主意识和文明水平的不断提升,中国社会出现了几千年来未曾有过的对于自身权利的主张与渴望,只是,大家越来越习惯主张权利,维护自身利益,习惯性地回避义务与责任,这既是人类自身“趋利避害”的正常反应,也是我们社会整体的公民意识仍待提高的现实表现。例如,看到交通违法行为损害自己的通行权利时,谴责声,批判声,甚至是谩骂声便会如海啸般涌出,但是在需要个体遵守交通规则时,一些人却又希望成为例外的那一个。于是,面对警察的执法,轻则置若罔闻,重则拳脚相向,唾沫和谩骂共。

 
标签: 政策新规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申请链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