谣言是一种古老的社会心理现象。从古至今,无论是在权力斗争中,还是在战争中,谣言都是一种成本低廉、杀伤力巨大的武器。谣言常见于社会生活,特别是针对各种公众人物、各种公共事务,尤其是针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谣言,更是屡见不鲜。谣言是如何产生和传播的?怎样铲除滋生谣言的土壤?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新课题。
不确定性是谣言滋生的必要条件。谣言的产生总是伴随着事件情境的某种不确定性,如事件信息不充分,事件的影响无法预料,或事件演变的前景难以预见。简言之,谣言源于事件的重要性及事件的模糊性。首先,一个事件必须与人们的利益关联,或者引起人们的兴趣,于是了解该事件就变得很重要。其次,能够获得的事件信息不充分。人们试图了解事件却无从了解,因此感到焦虑。这种焦虑会驱使人们做出种种猜测,一些猜测被他人当作“事实”流传开来,就成了谣言。比如,某县一辐照厂的钴-60放射源发生卡源事故。当地政府到场检查后认为,因事故未对环境造成危害而“不必公开”。这就使有关该事故的信息不为当地群众知晓。事故发生一个月后,该辐照厂附近发生了火灾,便有谣言将火灾归因于“核泄漏”事故,甚至有谣言称将发生“核爆炸”。无论动机如何,这些谣言的产生不只是因为人们缺乏科学知识,更主要的是缺乏相关信息。结果,谣言引起的社会恐慌突然爆发,周边一些居民纷纷离家外逃。耐人寻味的是,在这次事件中,辐照厂的职工以及附近村民都没有外逃,且对那些谣言嗤之以鼻。显然,有关事件的信息了解得多或少,人们的应对行为全然不同。
歧变是谣言传播的典型特征。谣言传播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并不忠实于“原创”,而是被接受者按照自己对事件的猜测及态度进行加工,再继续传播,这种谣言传播中的歧变使事件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强,加剧了社会焦虑,甚至可以酝酿成某种意义上的社会危机。凡是对事件存在价值判断分歧的方面,在流传中都有可能发生歧变。例如,关于某地一初中女生非正常死亡的谣传至少有3个版本,这种歧变发生在当事人身份、当事人之间关系以及当事人行为动机等方面。
价值判断是关系谣言走向的关键因素。人们对各种传闻不会无保留接受,只会采信那些符合自己价值判断的。面对事件的种种不确定性,人们的猜测必然会受其倾向性态度影响,反过来,有说服力的事实陈述也能改变原来的倾向性态度。仍以上述事件为例。当人们得知放射源泄漏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