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建:打掉谣言传播链的“七寸”

   2021-11-11 120
核心提示:  近日,两则有关健康的消息——“雾霾让鲜肺6天变黑”、“喝牛奶致癌”——在微博等新媒体中飞速传播,引发不小的恐慌。  

  近日,两则有关健康的消息——“雾霾让鲜肺6天变黑”、“喝牛奶致癌”——在微博等新媒体中飞速传播,引发不小的恐慌。

  这一回,辟谣的消息出得很及时。对前一则假消息,研究者现身指摘谬误,表示用滴注的实验方式得出的结论不具有说服力。同时,细心者指出,该文似乎是广告软文,疑似为某款枇杷膏做宣传。

  至于后一则消息,类似“牛奶损害健康”的观点早在几年前就开始传播了,每次都是添加点新信息就开始新一轮流传。谣言屡被驳斥,却依旧生生不息——这不是人们健忘,而是病灶不在谣言本身。

  辟谣工作任重道远,需各方力量凝聚起来,找到谣言传播链条的“七寸”,人人破之。通过这两个案例,我们可以大致梳理出谣言传播的基本链,主要有以下四个环节:

  首先是需求者的关注。一个具有传播力的谣言,其产生与发酵,势必建立在民众当下最迫切的需求基础之上。食品安全与环境保护无疑是一段时期以来的关注焦点。屡次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环境污染事件等,更是让人风声鹤唳。因此,人们本已绷得很紧的神经上,再触及到有关食品安全的论断,往往能引发高度关注。

  其次在于生产方的获利动机。谣言制造者利用民众的需求,在故事中添加一些权威人物,或危言耸听的夸张恐吓,或似是而非的科学道理,让谣言更具迷惑性,从而顺利地忽悠“不明真相的群众”。制造谣言的目的,或为宣传产品,或为打击竞争对手,或是满足个人虚荣心等等,但其结果都会造成不必要的恐慌。

  另外,媒介扮演的角色也很重要。谣言的传播需要媒介。这时,传统纸质媒体的权威性与公信力就得以体现,因此经常充当辟谣者的角色;而新媒体往往成为谣言的最佳传声筒。这是因为前者把关慎重,责任意识重大;后者多为快餐消费,侧重吸引眼球,容不得精耕细作,同时因为信息量太大,监管相当有难度。

  最后,消费者的不理性转发令谣言滋生蔓延。民众的恐慌式相信、不理性转发,给谣言添油加醋,扩大了谣言的传播范围和接受程度。如今,便捷的传播方式让民众习惯于关注表层事实,无暇深入思考,往往只读标题就妄下定论。随手一转,很可能就成了助纣为虐。虽然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环境问题等不尽如人意,但这不是消费者自乱阵脚的理由。面对一惊一乍的论断,我们更有必要冷静观照。

  综合考察这四个环节,谣言的生产、传播、消。

 
标签: 政策新规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申请链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