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这个开支去年不少部门已经实施,名目大同小异,花费差别较大,多则数十万,至少也要十万元。据报道,对于舆情监测市场规模的猜测,从舆情软件市场10亿元,到舆情信息服务业100亿元,依然众说纷纭。
小明查看了“中国政府采购网”等网站,才突然发现,“舆情监测”这个市场那是相当地热闹,对定义的理解也是仁智各见,大致分为几类:
1、“设备”市场。比如,苏州市委宣传部采购时介绍说购买的是“舆情监测系统软件”,认为这是“一套适合我市实际的操作平台,包括与苏州相关的舆情词库、数据库和信息处理模块、框架及模式等。”类似的理解,还有河南省商丘市中级人民法院、江西省赣州市委宣传部等单位。
2、“服务”市场。现在,舆情分析师已成为一种职业,很多政府部门也将相关的培训,以及对有关社交媒体等媒介的运用,作为“舆情监测”的主要内容。比如,厦门市委宣传部购买的项目名称是“互联网舆情监测服务”,包括“平台建设”和“舆情服务”。
3、“报告”市场。不少政府部门干脆直接购买一些舆情监测机构的《舆情监测报告》,还有一些就是“私人定制”。在刚才提及的厦门市委宣传部的要求中,提出需要“提供涉及厦门的舆情(周报、月报、季度报、半年报、年报),详细分析厦门本地舆情事情。还有售后服务:提供7×24小时电话服务,工作日内1小时响应。”
4、“交易”市场。小明在一些相关舆情监测机构的介绍中发现,“舆情监测”俨然“危机公关”的另一套马甲,说白了,就是我负责提供钱,你负责灭火,采取删帖、屏蔽等手段,消除网络上的负面新闻。某地级市的招标要求中提出“对1000个以上的境内网站(新闻网站、论坛、博客等)实时监测、采集、内容提取”,具体说就是危机公关业务。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涌现出800多家舆情软件企业,预计2014年会突破1000家。
政府该如何理解“舆情监测”,如何监测,是自己亲自监测,还是服务外包?购买的到底是什么,软件、服务、报告、还是交易?监测到民意之后又该如何处理?是组织人员灭火,还是从善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