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捆绑示众”式体罚为何没被及时制止

   2021-11-11 130
核心提示:  近日,江苏常州市武进区南塘桥小学一名一年级学生两次被教师“捆绑示众”体罚,一次长达六小时,另一次则是在操场上当着众师

  近日,江苏常州市武进区南塘桥小学一名一年级学生两次被教师“捆绑示众”体罚,一次长达六小时,另一次则是在操场上当着众师生的面,给当事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阴影。为此,武进区教育局做出处理决定,将涉事的代课教师解聘,同时安排心理保健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相关报道见今日本报8版)

  “捆绑示众”说到底突破了教育惩戒权和体罚的边界,侵犯了学生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这样的“暴力育人”,虽然从短期看起到了震慑和约束学生的作用,但是从长远看,却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发育和建设带来了难以磨灭的消极影响。即使学生“不恨老师”,暴力的种子也会在脑海中留下烙印。

  更让人痛心甚至寒心的是,“捆绑示众”发生在校内,其他师生特别是教师和学校负责人竟然“看不见”、“没人管”,集体无视的麻木与冷漠,加剧了失范行为的升级。倘若次“捆绑示众”得到及时、有效的制止,学生所受到的伤害要小许多,涉事的代课教师也可以及早“悬崖勒马”。

  对学生的遭遇失去了敏感性的反应能力,当学生需要正义行动的时候没有人挺身而出,麻木与冷漠作为一对孪生兄弟,既让人性黯淡无光,也让公共生活缺乏温情。面对“捆绑示众”,人们并不缺乏行为能力,而是缺乏“多管闲事”的意愿——对恶行的冷漠实质上就是对恶行的默认,一个社会如果不能在恶行与非恶行之间建立有效的隔离带,对恶行的冷漠甚至容忍就是不可避免的。

  在我们的社会中,已经出现了一种“审恶疲劳症”,即对恶行已经麻木、已经开始见怪不怪。与审美、审丑相比,审恶是一种更具社会性、公共性的态度。不论是“跟着感觉走”的集体盲从,还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风险防范,抑或是“自己顾自己”的个体化思潮,当人们可以为容忍恶行找到理由,哪怕是自欺欺人的理由,不作为的冷漠旁观也就随之产生了。

  “捆绑示众”向我们提出的最严肃拷问,不是如何防止体罚,而是我们如何容忍了恶行,或者说我们应该如何维护正义。因此,如何终结“审恶疲劳症”,这样的时代之问,显然不能只让教育从业者回答。(杨朝清)

  李雪主暴瘦露面11月房价公布在台牺牲地下党毛新宇出书月宫一号修大坝引地震秦陵军备库博尔特约战中国公交江西H10N8患者死恒大0:3拜仁上海国企改革20条马伊琍怀二胎19省养老金收不抵支春运前夕铁路大调图深交所新市值算法

 
标签: 政策新规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申请链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