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晨报:消除谣言不能全靠人格

   2021-11-02 130
核心提示:  “我们现在有助长谣言的气氛,辟谣了中国人还觉得遗憾,这是我们人格中的缺憾。”近日,余秋雨在“文化的力量与企业家人格”

  “我们现在有助长谣言的气氛,辟谣了中国人还觉得遗憾,这是我们人格中的缺憾。”近日,余秋雨在“文化的力量与企业家人格”论坛上称,谣言成为娱乐,因为中国集体人格中缺少实证意识。

  今天,网络谣言确实愈演愈烈,对社会构成威胁,消除谣言,初衷虽好,但思考太粗糙,且犯了自己批评的“缺实证”的错误。

  法国学者卡普费雷通过大量实证调查,在《谣言:世界最古老的传媒》中指出,在任何社会中,谣言都普遍存在,因为它满足了现代人诸多心理需要,面对谣言,一味辟谣未必是正确的对策。

  现代社会节奏过快,人们承受着各种压力,需不断探索自我的边界,而谣言给人以存在感。毕竟人类并非完全的理性生存,我们还有“动物性精神”,还需要自由与冲动,这是靠“澄相”无法抚慰到的地方。况且,人类的理性仍在发展,今天的真理,明天可能就是谣言。

  有社会,就会有谣言,我们只能与它共存,像别里科夫那样谨小慎微的套中人,虽不造谣传谣,却并非人格。问题的关键在于,应采取怎样的方法来减少其危害。

  谣言造成伤害,总是权力失控的结果,遭遇谣言后,人的感是找朋友印证,如果得不到确定答案,就会问询所在的小群体,如仍不成功,就会转向公众,从自我、到朋友、到小圈子、到社会,这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它需要公权力的维护,如果公权力不能维护好这个链条,个体就会陷入“信息黑洞”中,做出错误选择。

  当此之时,不能只追问人格缺憾,不反思公权力的责任,况且,人格也要靠环境来塑造,需要教育、家庭、社会与自我的共同努力,绝非喊喊大、善、敬、中就能自动完成。

  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学者正走进另一种偏执中,以为诸多社会现象、问题是读书人喊出来的,是他们错误主张、错误言论的结果,而不是社会实践的客观产物,仿佛没有批评,大家想法一致,诸多困难就会迎刃而解。这将扭曲我们的问题意识,形成不靠谱的解决方案,余秋雨再度祭出“人格大法”,恐怕就是这种错误思维的产物。

  薛蛮子已取保候审罗青长逝世胡现身凤凰古城澳大利亚博物馆被盗奥巴马4月23日访日国安委会议北京国际电影节开幕国航供机上宽带服务俞可平求是杂志刊文硕士生在少林寺就业胡德平访日见安倍李代沫已正式批捕韩国客轮沉没美媒称中国妨碍搜救华润董事长否认贪腐

 
标签: 政策新规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申请链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