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电讯:朋友圈为何盛产“知识性谣言”

   2021-10-26 80
核心提示:  最近,一篇题为《请别在朋友圈里强奸我的智商》的文章,在社交媒体上广为流传。话糙理不俗,很多人看过之后都深有启发。文章盘

  最近,一篇题为《请别在朋友圈里强奸我的智商》的文章,在社交媒体上广为流传。话糙理不俗,很多人看过之后都深有启发。文章盘点了近几年一些网络热帖中的“知识性谣言”,比如“德国禁止学前教育”“火车票不能乱扔,二维码会泄露个人信息”“黄鳝大都是吃避孕药长大的”等。值得思考的是,那些明显有漏洞的“知识”,为啥总有很多人会相信和转发,以致不断荼毒更广的人群?

  回答这个问题,可以先看看我们身边的一群人:他们未必是虔诚的教徒,但热衷于进庙拜神;他们自称啥也不信,其实是名副其实的“啥都信”;他们见寺庙拜佛祖,见道观拜玉皇大帝,碰见关帝庙就拜关公,到岳飞等历史名人纪念堂前也还要双膝跪地,哪怕见到一口大缸、一尊赑屃也要扔几张钞票……这些人的心理是:只要是可能有好处,那我就都先拜着吧,万一灵验不就占了个大便宜吗?

  人们热衷于在朋友圈传播那些“知识性谣言”,其实也怀着类似的心态——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他们似乎总觉得,万一那些帖子的内容确有其事,就能帮自己和家人朋友躲过一劫,“既然没啥坏处,为何不转?”可事实上,朋友圈的很多“知识性谣言”都曾被反复辟谣过多次,只要随便上网一搜就知真伪。问题是,朋友圈的信息都来自我们熟悉的亲友,让很多人都放松了求证和核实。

  其实想起来,我小时候也曾对一些“知识性谣言”深信不疑。比如,小时候妈妈说说谎鼻子会变长,我信了;老师说,在月球上能看到的人造建筑是长城,我也信了……但后来上了大学、读了研究生,看到朋友圈有人说小龙虾是二战时期日本人基因改造的结果,还是有很多人相信,我却不信了——我知道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才发现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二战时期哪来的基因技术?

  朋友圈之所以有很多“知识性谣言”,一方面是因为,朋友圈是一种扁平化的话语空间,没有被普遍认可的权威和专家,信息传播也处于半封闭状态,很难像微博那样在信息公开传播中鉴别真伪。另一方面,在微信语境下,也不可能指望每个人都有足够的好奇心和时间精力,在冗杂的网络当中寻找线索,去对每一条有疑问的信息进行核实再传播——甚至连专业的记者也不能指望做到这一点。

  没有权威的声音,只能信任亲密关系,在面临事关切身利益或安全的话题时,做出最稳妥的选择,这似乎是在朋友圈这样的环境下,一个理性人最正常的举。

 
标签: 政策新规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申请链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