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生物多种保护(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2021-10-22 220
核心提示:  建成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率先开展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体系研究,守护物种基因库——近年来,云南积极开展生物多样

  建成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率先开展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体系研究,守护物种基因库——近年来,云南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纯种绿孔雀人工种群成功繁育孵化子一代,滇金丝猴人工种群成功繁殖出子三代……近年来,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成绩背后,是云南科研人员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做出的持续努力:建成全球第二大、亚洲最大的野生种质资源库——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在全国率先开展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体系研究;组织推进“本土植物全覆盖保护计划”,完成我国近2/3本土植物的评估与野外考察。

  翻山越岭、风吹日晒、蚊虫叮咬,这是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王立松的工作常态。40年来,他的足迹几乎遍布西南横断山区,采集了近6万号标本,拍摄了超3万张图片,只为寻找一种鲜为人知的物种——地衣。每年花半年以上时间去野外采集标本,多年持续跟踪,王立松共发现地衣新种36个,完成DNA分子材料8200多份,摸清了近2000种地衣的来龙去脉,为构建我国最大的地衣生物资源数据库打下基础。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长孙航介绍,早在上世纪30年代,科学家就开始对云南植物多样性进行调查研究,一代代像王立松这样的分类学家踏遍山山水水,一步步摸清云南生物多样性的家底,为云南以及国家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利用、研究和管理,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2017年,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联合国内外科研团队,发现并命名新种长臂猿——高黎贡白眉长臂猿。据《云南新物种新记录种名录(1992—2020)》统计,1992年至2020年,云南省累计发现新种3718种,其中新物种2519种,新记录种1199种。近年来,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与云南省生态环境厅联合国内科研机构,发布了地方生物多样性的家底编目《云南省生物物种名录(2016版)》《云南省生态系统名录(2018版)》等,为云南省出台生物多样性保护地方性法规提供了科学数据支撑。

  今年8月28日,一头出生仅6天的幼象脐部受伤被母象遗弃,随后人们将其带回西双版纳亚洲象种源繁育及救助中心。2008年成立的亚洲象种源繁育及救助中心,迄今已成功救助24头野生亚洲象,成功辅助大象繁育出9头小象,成活率100%。

  经过多年探索实。

 
标签: 政策新规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申请链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