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好青山换来金山(深度观察)

   2021-10-22 150
核心提示:  穿起迷彩服,戴好安全帽,蹬上解放鞋,再背上装着水壶、饼干和防暑、防虫、防蛇药的“百宝箱”,一大早,蓝先华骑上摩托车向

  穿起迷彩服,戴好安全帽,蹬上解放鞋,再背上装着水壶、饼干和防暑、防虫、防蛇药的“百宝箱”,一大早,蓝先华骑上摩托车向大山进发,先沿着崎岖山路穿过溪流、沟壑,再徒步扎进密林深处。

  这就是蓝先华每天的工作。作为江西省遂川县五斗江乡庄坑口村的生态护林员,他每年巡山300多天,累计行程3万多公里,不论炎炎夏日,还是凛冽寒冬,苍翠山林间处处都留下了他的身影。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担任生态护林员5年来,蓝先华管护的4300亩山林,从未发生过偷盗和破坏珍稀野生动植物案件。从护林到造林,蓝先华和10多个乡亲组建造林队,用绿色反哺大山,发展起生态产业,带动乡亲们脱了贫、致了富,蹚出一条“林农增收、青山增绿、乡村增彩”的小康路。

  绿水青山见证尽忠职守,脱贫攻坚路上留下奋斗身影。今年3月,中央宣传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财政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在全国遴选出20名“最美生态护林员”,蓝先华获得这一荣誉。

  像蓝先华一样,全国有110多万名生态护林员以山为家、与林为伴,他们护林看草、发展产业,不少人成了技术能手、脱贫致富带头人。在他们的示范引领下,越来越多的脱贫群众在护好绿水青山的同时,鼓起了口袋,日子越来越红火。

  蓝先华性格内向,可一提起大山就有说不完的话:“黄柑坑、草子坑、石结岭……”从巡山路上的地名,到哪儿有什么树,哪棵树多少岁,林子里有什么鸟,他都如数家珍。难怪村里人都说,“在这山里,蓝先华就是一张‘活地图’。”

  巡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记者坐上蓝先华的摩托车,在颠簸的山路上穿行,颠了没多久,老蓝停下摩托,说道:“这里就是巡山的起点了。”眼前的小溪水流潺潺,估摸着水深没到小腿。蓝先华从路旁搬来几块山石,在浅水处垫起一道“小桥”。我们蹚过小溪,向大山深处走去。

  “过去的大山可不是这个样。”蓝先华说,“家家种几亩薄田,没啥像样的产业。村里人靠山吃山,全指望着‘卖木头’。”从10多岁起,蓝先华就跟着父辈进山砍柴打猎。

  “卖木头”并没有给乡亲们带来长久的好日子。“树砍了,山秃了,水土流失越来越厉害,村民们尝到了破坏生态的苦果。”庄坑口村党支部书记李正浓回忆。

  “那个时候真是觉得生活很难。”蓝先华坦言,2013。

 
标签: 政策新规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
点击排行
申请链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