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6点,合肥闹市,清洁工吕忠兰运走最后一斗垃圾。放下扫帚,“每日的份温暖”如期而至。“饭团、包子、茶叶蛋、豆浆、八宝粥应有尽有,敞开了吃。”一份热气腾腾的免费早餐,让吕忠兰感到“很暖心”。
2019年11月,合肥市城管局印发《关于进一步落实环卫工人早餐工程的通知》,要求各区、开发区城管局在道路清扫保洁新招标项目中,明确服务企业在中标后落实环卫工人免费早餐工程,中标后落实情况纳入考核内容。现在,合肥市区12000多名环卫工人都吃上了免费早餐。
去年,合肥GDP首破万亿元,常住人口达到936万余人。一座城市如何吸引人、留住人?“合肥速度”不断取得突破的轨迹上,留下了一连串有关“合肥温度”的标识。
7月,台风“烟花”来势汹汹。不少合肥市民注意到,许多下水道口系上了一条红绳。这是为了应对台风可能带来的强降雨——红绳在水中飘起,就能快速找到收水口,时间进行处置。
高考是合肥6月最大的“民生答卷”。以往,“穿过整座城市去高考”常常让考生和家长头疼不已,而今年,合肥首次在市区实行了“就近考试”,将合肥市区原单一考区划为4个分考区,考生可以根据学校所在区域或实际居住区域进行选择。举措一出,市民一片叫好。“服务好、保障好高考,是一项民生工程,更是一项民心工程。”合肥市教育局副局长陆昌云说。
还有一个细节令人感到温暖。今年高考期间,合肥市区考场周边数万个停车泊位向送考家长免费开放,并提供相关陪考服务。
停车位多起来了,在于近年来更多停车场被释放于民:老城区平面停车场“变身”立体停车楼;“办公停车+社区停车”错时共享模式下,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停车资源得以充分释放;城市待建地、边角空地新建起临时停车场。
做好了日常每一张“民生答卷”,应对大考的合肥更显得从容不迫,这场大考,叫作“一切为了人民”。
“必须下大气力科学稳妥解决飞絮问题。”去年5月,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虞爱华在市区进行现场调研时指出。9月,合肥召开杨絮整治推进会,确定了整套杨树整形修剪技术规程,短截、更换树种成为杨树治理的主要手段。12月,一场浩浩荡荡的“剃头工程”拉开序幕。
按合肥市林业和园林局要求,每株杨树从分枝点进行短截,总体高度不低于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