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飞机越过天山、穿过塔克拉玛干沙漠,当游客向舷窗外眺望,定会惊叹于人的力量——在白雪与黄沙围裹下,只要有人类生活的地方,便硬生出一片片绿洲。万里公路环塔里木盆地而伸展,穿过纵横的田野、牧场和生态林,串起林立的高楼和厂房,勾勒出生机勃勃的南疆大地。
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努力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一年来,南疆广大干部群众牢记嘱托,凝聚起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让沙漠退步,将戈壁变绿,使百业繁庶”。走进南疆,如今是看不尽的“亚克西”。
金秋时节,来到去年刚刚扩建完成的阿克苏地区温宿县柯柯牙纪念馆,登上39.7米的高塔观景圆廊,便能看到环绕四周的万亩林场,置身“绿色海洋”,几乎忘了这里就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
柯柯牙,尔语意为“青色的崖壁”,但此“青”却非绿色,恰恰相反,是指烈日将本就干燥的沙土晒得冒出“青烟”来。
20世纪80年代之前,阿克苏市、温宿县曾被荒漠戈壁包围,沙漠离城区最近只有6公里。城区东北的柯柯牙,几无植被,每到冬春时节,来自这里的风沙一夜之间便可侵袭万亩田地,人们待在家里不敢出门。
根治风沙,唯有植树。当地也曾试过,温宿县《乡土志》记载:清末的温宿王聘请吐鲁番工匠前来开凿坎儿井,引地下水垦田造林,却因耗资甚巨而作罢。
一个人的力量是弱小的,但当党把各族干部群众团结在一起时,便迸发出磅礴力量。1986年,阿克苏启动柯柯牙绿化工程,30多年间组织了上百次绿化造林大会战,成千上万人前赴后继投身这项事业。
曾是柯柯牙绿化工程首批37名护林员之一的宋建江,这样描述当年的场景:数万名各族干部群众和学生冒着风沙,骑自行车10余公里来到柯柯牙挥锹抡镐。
种树,伴随30余载治沙造林,已内化为阿克苏人最朴素、最自觉的生态意识。种树功臣、快80岁的依马木·麦麦提说:“我这辈子最骄傲的就是做对了两件事,一件是全程参与柯柯牙绿化工程植树造林,把每一棵树都当成我的孩子。另一件就是我的儿子艾斯卡尔、女儿阿米娜接替我的工作,继续照看我的‘孩子们’。”
一代接着一代干,荒漠崛起万亩原。目前,柯柯牙已完成人工造林1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