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制作钧瓷的陶土和釉质,钧瓷烧制技艺传承人孔相卿,一看一摸,就能知其品质、成色和烧制后的效果;通过设计烧制钧瓷的液化气梭式窑炉,对钧瓷烧制全流程进行改进,他创造出了铜系青蓝釉,这一钧瓷新色系开拓了钧瓷艺术的新境界。
气窑的盖子一开,一股热气就蹿出老远,加热了整个车间……孔相卿(见图)顾不上擦拭两鬓淌下的汗珠,直走到出窑的钧瓷跟前,相距一米,遥遥端详。只见烧出的“松石蓝”梅瓶不仅通体湛蓝,色泽沉静,而且多了几处未曾见过的星耀斑点,乍一看如同天幕流星。为了这一刻,孔相卿带着大家已经忙碌了俩月有余。
“创制一种新的釉色和纹理,很不容易。乍一想,似乎只涉及釉料的配比和烧制的气氛,但其实这一切从最初的选土、粉碎就开始了!”左手拿起一块光滑如镜的鹅卵石,右手一摸,孔相卿继续说道,“就拿磨碎陶土来说,充当磨器的鹅卵石越硬越好。”
孔相卿通过创新钧瓷技艺,创造出了铜系青蓝釉这种新的色系,开拓了钧瓷发展的新境界。铜系青蓝釉的创烧由孔相卿完成,却并非由他而始。
“我更多地继承了父亲的遗志”。在其他匠人埋头烧窑时候,同为匠人的孔相卿父亲孔铁山一头扎进实验室,恶补无机化学、矿物学、工程学等现代科学知识。这深深影响了当时尚处冲龄的孔相卿。从小泡在实验室,把玩着坛坛罐罐、仪器仪表长大,孔相卿在恢复、传承和创新钧瓷技艺的过程中,更多了几分科学的思考。
“上个世纪70年代,父亲烧制的一个观音瓶,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一边是宝石蓝,一边是孔雀蓝,那种罕见而令人震撼的美,是烧制铜红釉时的偶然所得。”孔相卿拿起一个“孔雀蓝”钧瓷瓶旋转把玩一番,继续说道,“这瞬间闪现的色泽弥补了铁系蓝釉过于单调的缺憾。怎么才能将这种瞬间闪现的釉色固定住?这成了父亲一辈子的心结,后来也一直困扰着我……”
创新设计烧制钧瓷的液化气梭式窑炉,孔相卿实现了对窑温的精准控制,解决了钧瓷烧制“十窑九不成”的难题。自学矿物学和地质学,动手采集优质陶土和釉质原料,孔相卿“观千剑而后识器”。如今的他,手一摸,眼一瞅,就能知道原料的品质;双眼一看,胳膊伸进釉质缸里,再一搅,就知道这釉质能用于呈现什么样的色彩。
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自创窑口仿烧北方古陶瓷开始,历经30年的艺术构思、工艺改进和技术沉淀,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