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拉萨当雄县和那曲班戈县境内的西藏纳木错自然保护区,是开展青藏高原相关研究的天然实验室。纳木错畔的年轻人,为获取科研数据,不惧高寒缺氧;为提供良好的研究条件和生活保障,不畏严冬风雪。
“打到了!”钻孔深度达到153.44米、获取长度为144.79米的岩芯,胜利的欢呼声回响在海拔4700多米的纳木错湖面上——8月3日,中国科学家终于在纳木错成功获取青藏高原湖泊最长岩芯。
“现在,80后、90后已经成为野外科考的重要力量。”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纳木错站站长王君波说。为了获取这个创造历史的岩芯,参与纳木错钻探项目的科考队员们,今年大多已经在中科院纳木错多圈层综合观测研究站(下称“纳木错站”)工作了近两个月。
“返青的草原沐月光,涟漪的湖上水微荡。鱼鸥成群睡入梦乡,犬吠寂寥谁在徜徉?”在难眠的夜晚里,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博士后陈浩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来到纳木错,“能清晰感受到血管在鼓胀、跳动,思维明显变慢,晚上辗转难眠,只好写诗来缓解痛苦。”陈浩说。
4年前,陈浩所在团队的主要工作,是调查纳木错湖底沉积物的地质结构,为岩芯钻探做前期研究。2019年,受制于天气等不利因素,岩芯钻探工作最终在钻取20米岩芯后被迫暂停。今年5月,陈浩随研究团队再次上湖。
湖上钻探岩芯的难度很大。据纳木错钻探项目工作人员介绍,经过两年摸索,我国科研人员终于自主设计出面积81平方米的大型钻探平台。“码头到湖中心距离较远,直线距离25公里。我们要先把钻探平台推到距离湖中心7公里的一处岛屿靠泊,第二天再推到湖中心。”陈浩回忆。
实际操作过程十分惊险。一次,橡皮船突然发生动力故障,无法挂挡,浪头不时涌上船帮,大家的衣服很快被打湿。陈浩急忙电话联系另一艘返航船只,寻求救援。前来救援的船只吃水浅、台面高、船速慢,虽然两只船相距不远,但足足半个多小时后,陈浩一行人才得救。“在风浪中,每一分钟都漫长焦灼。”陈浩说。
“过了惊险时刻,接下来,便是日复一日的科研探索。”钻探平台在湖中心固定完毕后,陈浩就开始每天上湖、采样和分析。
暑假,冷清的纳木错站热闹起来。最热闹的时候,有四五十人同时在站里。很多高校院所的师生来到纳木错站,或驻扎几。